据来自《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岗位新增36%,学生新增130%。但是,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企业也普遍存在着“选才难”,许多企业都感觉很难招到合适的员工,为了招人,穷尽办法。
如何适宜的解决两难矛盾?这就需要高校、企业、学生三方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探索一条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创新型人才发展道路。
一、学生,从“入伍式求职”向“入伙式求职”转变
现时,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正在发生一次重大的意识转型。
就像有关报道曰,企业处在工业时代,对新员工的要求,就像部队招新兵,身高、体重和智力等都有非常明确指标要求。现在也有企业、公司部分岗位、特别是技术岗位要求也是这样的。若要到这类公司、企业任职,称为“入伍式求职”。
另外,有些创新型企业的处境像水浒传聚义水泊梁山招纳108位好汉。你若要想上山坐把交椅,不仅功力非凡,而且功力须是山上各好汉无可披靡的。如现有许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的岗位,不是在招聘之前设计制定出来的,而是企业发展遇到了适宜的人才,为其价值创造出来的。到这类企业求职,被称之“入伙式求职”。
“入伍式求职”很简单,你满足条件即可;而“入伙式求职”则没有明确的条件和标准,你只有证明你的能力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如上所述,像类似于创新型企业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企业考核的重要一点就是你有没有能力设定问题、解决问题、协同他人良好合作的行动和思维习惯。纵然世界上的难题各式各样,但是,如何解决难题的思路和对一个人素质的要求是相同的,这就是培养人才具备的“软实力”,高校应注意探寻校企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校企,“从松散型合作”向“实质型合作”转变
当今,企业对培养人才的“软实力”更加青睐,其社会实践和解决重大项目问题的经验是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软实力已成为人才市场的“硬通货”。
目前,除了要求人才的软实力,校企合作还普遍存在着融合差异,且往往浮于表面、走走形式,双方只考虑短期的目标和需求,没有充分考虑到长远的合作发展和可持续性,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问题,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尚未形成,“重理论、轻实践”、“学术性重于实用性”的老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校企“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供需对接、资源转化、价值交换和利益共享,在于资源、平台与机制等要素的系统化这样才能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共同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1.引入“典型工程任务",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学校专业建设定位后,课程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要提升教学有效性,课程必须涉及社会需求的实战项目。利用企业发展平台作为实践教学载体,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引实际项目进课堂,根据项目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也可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把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在生产过程中完成实践教学内容。
如,郑州科技学院实践中心引进的世界先进的纳米材料实验室,就是引入式校企共建新材料研发生产中心;与中砼智建(河南)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共建的大型3D打印研发生产中心等等实战项目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课堂,把实践育人创新带进实验室,把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实例。
2.体会真实的职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和实践平台,安排学生到真实的企业职业环境中去体验,融“教、学、做、研”为一体,培养学生的掌握新科技、探索新知、创新工作与研发的能力,从“会学习”向“会工作”的迈进。
再如,郑州科技学院实践中心与宇通客车有限公司企业共建的现代焊接技术训练中心,正是得益于与大型企业一同搭建了焊接工艺的良好实践教学平台。其中,模拟焊机采用高仿真与虚拟技术相融合,与车间真实焊机操作过程相匹配,既在现代焊接技术训练中心实验平台为学生营造了企业生产环境,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上好实验课的同时,感受到企业对专业技术的严格要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实践育人真实而有效。
3.完善顶岗实习环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是实践育人过程中一个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环节,企业与学校签订项目合作协议,要主动参与制定顶岗实习培养方案(或定单班),共同参与指导实践实习教学。企业指派现场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活动,学生带着实践作业进驻企业,在真实的企业职业环境中进行实操,克服进入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更好的融入企业文化。
在参与企业顶岗实习中,学生能学到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含实验室)都学不到的产品生产流程、技术指标、产品成型、企业内部管理等知识。在企业学生除了得到劳动锻炼、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外,还可历练服从管理、精诚合作与刻苦耐劳的精神。
三、未来方向,从“资源互补”向“文化共融”跨越
校企合作由浅及深,可分为三个层面:共享、共建、共融。
1.共享。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规划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并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2.共建。产权多元化,校企建设“共建项目”与“共建基地”。既保证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还可开辟大学生创新创业版块,多创造利润,为学校广开财源。企业则在合作中吸收学校的专业研究成果,扩大产能规模,实现长足发展。
3.共融。是将高校与企业的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形成集体文化合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同频共振、形成合力,这才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
通过我们企业与有关高校的合作中,郑州科技学院是一个“共建项目”与“共建基地”的典范。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定位中,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育人特色,实施的“学历、技能、综合素质”三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郑州科技学院实践中心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支持服务区域经济,引进来走出去,充分了解企业用人迫切需求,在培养、锻炼、提升实践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共融共建新模式,致力培养出更多应用型的优秀大学生与企业直接接轨,提升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能力。
人才是强国之本,人才培养是国之大计。校企双方在践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使命的基础上,联手探索合作共赢模式的创新。当高校与企业有相近的发展理念、相似的文化基因和相互认同的品质追求时,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使深层次校企合作变成现实,校企走得越近,合作就能走得越远。
文/胡春梅 邱丽莉
审/田国华